热点关注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热点关注

聚焦全国设备管理先进典范:大港油田公司(11)

更新时间:2016-02-17

完善设备管理体系   助力油气勘探新“繁荣”

——大港油田公司设备管理经验浅析


点评:天津市设备管理协会秘书长王恒源


大港油田公司经历50多年的发展,已形成了完善的设备管理体系。公司注重设备管理的五项建设:注重设备管理体系建设,夯实管理基础;注重设备保障能力建设,强化本质安全;注重设备机修市场建设,保证维修质量;注重设备技改应用建设,实现节能降耗;注重设备管理队伍建设,提高综合素质。在设备管理方面做了大量细致有效的基础工作,注重常态化管理,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经验,是标杆中的标杆,在全国设备管理工作中发挥示范和引领作用。

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希望大港油田公司全面贯彻中国石油总体发展战略,锐意改革创新、全面提质增效,坚定不移地走低成本可持续发展道路,努力实现公司可持续发展,为中国石油全面建成世界水平的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做出新的贡献!



公司概况

大港油田公司是中国石油所属的以油气勘探开发为主营业务的地区分公司,总部位于天津市滨海新区,地理位置优越,海陆空交通发达。勘探范围包括黄骅坳陷中部与南部的陆地、滩海、极浅海和沧县隆起东半部、埕宁隆起西部,东临渤海,西接冀中平原,东南与山东毗邻,北至津唐交界处,地跨津、冀、鲁25个区、市、县,总面积18716平方千米。大港油田公司现有机关处室16个、机关附属4个,直属单位13个,所属单位37个。公司各类用工29323人。资产总额597.4亿元,其中主要生产设备19451台,原值34.68亿元。截至2014年底,累计探明石油地质储量12.4亿吨、天然气地质储量740亿立方米;累计生产原油1.76亿吨、天然气230亿立方米;油气当量连续10年保持在500万吨以上。目前,公司原油年生产能力保持在500万吨左右、天然气年生产能力保持在5亿立方米左右,形成了油气主营业务突出,工程技术、矿区服务、多元投资等业务协调发展的格局。


荣誉称号

公司设备管理持续保持国优水平,取得了多项殊荣,荣获“中国设备管理卓越贡献奖”,连续六届荣获“全国设备管理优秀单位”荣誉称号,连年被天津市评为“设备管理优秀单位”。



走进位于天津滨海新区的公司总部,现代化、花园式的建筑群映入眼帘,这就是继大庆、胜利之后的新中国第三个油田——大港油田公司(以下简称大港油田)。公司油田勘探开发建设始于1964年1月,同年12月,港5井喜喷高产油气流,宣告了大港油田诞生。

成立50多年来,大港油田坚持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发展战略,紧紧围绕“建设大油田、建设示范石油矿区”的宏伟目标,注重设备管理体系、保障能力、机修市场、技改应用和管理队伍建设。面对异常复杂的地表条件和地质情况,几代大港石油人经过艰苦不懈地努力,才有了今天的大港油田,探索形成了以复杂断陷盆地油气勘探开发为特色的29个系列140项关键技术。


夯实基础

建设设备管理体系

亮点:实行设备三级管理;不断完善管理制度和考核标准;不断完善设备管理信息化平台;以设备现场管理为落脚点,强化各项管理制度落实,加快设备标准化现场建设


大港油田设备实行三级管理,专兼职设备管理人员550余人。公司设主管领导1名,负责主抓设备管理工作。物资装备处为公司设备管理职能部门。二级单位设立物资装备管理部作为设备管理职能部门,基层队站(作业区)设专兼职设备管理人员,具体负责现场设备管理。公司设备管理水平稳步提升,形成了具有油田特色的设备管理模式,实现了设备安全高效平稳运行,有力地保障了油气勘探开发生产。目前,公司主要生产设备综合完好率98%,利用率73%,重特大责任机械故障发生率为零。

大港油田在强化组织领导,推行全员参与的基础上,不断优化设备管理流程,持续完善管理制度,逐步建立了制度健全、基础扎实的设备管理体系。

第一,设备管理严格按公司G版QHSE·IC体系运作,每两年对各项制度规程组织一次适应性评审。2015年4月份,对77类主要生产设备的操作与保养规程、巡回检查图、润滑点图及单机设备检查评分表进行修订完善,将劳保穿戴、风险识别及避险措施等HSE相关内容纳入其中。修订完善了局级、厂处级和基层单位3个管理层次的《设备管理工作检查考核标准》。为避免设备带病运行和拼设备的现象,将主要设备维修费用率和设备报表完整性指标纳入各单位业绩考核中,强化了设备完整性管理。

第二,借助ERP平台,加大设备管理模块开发利用力度。经过不断完善,系统具备了设备购置审批、运转时间实时录入、维护保养预警、维修审批及统计分析等功能,取消了纸质“设备运行保养记录”,强化了设备日常运行监督管理。建立完善准确的ERP设备档案数据库,实行设备“身份证”管理,对抽油机、加热炉等主要设备进行编号建档,1台设备终身1个编号,直至报废。经过持续补充完善,为设备管理精细化、操作标准化、考核制度化提供保障,形成了规范系统的设备管理制度体系。

第三,以设备标准化建设为手段,提升现场管理水平。统一的油气生产设备视觉形象,能够充分展示中国石油先进的企业文化和良好的企业形象,提升现场设备管理水平。为此公司开展了现场抽油机标准化建设工作,制定了《抽油机视觉形象标准化建设规划》和《抽油机涂漆技术要求》,明确了抽油机涂色标准、标识规定,安装方向坐北朝南。借助标准化建设工作,对抽油机进行全面维护保养,要求“外观符合视觉形象标准化要求,内在本质达到完好设备技术性能”。历时3年全面完成了3300台抽油机的刷漆、标识、维护保养等工作,除丛式井等特殊情况外,抽油机全部进行调向。通过视觉形象标准化建设工作,现场标识更加规范、面貌更加整洁、设备整齐划一,收到了明显的成效,现场设备管理水平大幅提升。



几代大港石油人经过艰苦不懈地努力才有了今天的大港油田公司


开拓市场

保证设备机修质量

亮点:持续优化机修市场资源,严格设备修理审批,积极倡导自主维修;注重“三新”技术应用,充分利用先进工艺技术和产品,降低设备能耗、改造旧设备,促进设备节能减排


近年来,大港油田对设备检维修十分重视,坚持“少量优秀”原则。

首先,公司对供方实施动态管理,组织了注采设备、车辆等机修供方的调研,按照制定的验收标准考察了修理供方的生产规模、装备、技术和服务能力,为优选机修供方提供了依据。另外,按照《非安装设备送修鉴定管理暂行办法》,设备送修前,由使用单位安排专人对设备故障进行鉴定,确定修理项目和内容,经ERP系统审批后实施。对已达到使用年限或接近使用年限的设备慎重安排大修和更换大额总成件,有效避免了浪费。通过强化送修鉴定,规范了修理行为,保证了维修质量,节约了维修成本。

其次,公司要求各单位本着设备小修不出门的原则,开展自主维修,降低维修费用,提高了设备的运行时率。充分发挥专家、技师及设备骨干人员的作用,成立设备管理专业小组,随时为采油系统、注水系统、输油系统、电力系统的设备健康情况“把脉问诊”,逐台对设备进行检查、监测,核实设备运行、能耗、管理的具体情况。需要修理的设备报专业小组进行鉴定,确定是否为单位自修、维修队维修或外委修理,大大减少设备外委维修费用。

第三,公司制定了《机泵状态监测管理办法》,通过状态监测实现设备预知维修。利用便携式监测诊断仪器持之以恒地开展设备状态监测工作,大力推行设备在线状态监测系统,取得一定成效。采油厂成立了设备状态监测活动小组,利用便携式诊断仪器定期开展监测分析活动,及时掌握设备的运行状况,避免过度维修,延长设备运行时率。南一联合站4台输油泵至今已经运行4年多,一直状态良好,未发生过任何故障,修理费投入为零,各项振动数据均控制在标准范围之内。利用智能在线状态监测系统,实现了注水泵振动、温度、压力超限等实时监测与报警、实时能耗分析、泵轴承早期故障诊断等功能,用户通过局域网随时了解泵运行状态,有效提升设备运行的安全性和高效性,降低员工的工作强度,减少了机泵的维修费用和电能消耗。

最后,充分运用无人值守系统。利用信息技术对现场生产动态数据进行实时自动采集、统计、分析、预警,从而保障生产设备正常运转,有利于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节约人力资源、规避安全风险。大港油田从2014年开始对采油厂泵站进行无人值守项目建设,效果显著。提高了管理水平。无人值守系统实现了站内设备温度、振动、压力、排量、电流等数据的实时采集、实时监测、自动预警、自动处置;与生产管理信息系统对接,实现了数据的集中存储、统一管理;通过站内安装的高清摄像头和红外报警器,实现站内安防24小时无死角监控。缓解了用工压力。目前,初步建成了7座无人值守泵站,减少用工总量73人,很大地节约了人工成本。规避了安全风险。生产现场是安全事故的多发场所,无人值守系统的应用将员工与生产现场隔离,有效提高人员安全保障。


以人为本

提高设备管理队伍水平

亮点:提升管理意识和业务素质,建立高素质设备管理队伍,将培训与企业文化、生产实际、管理创新相结合


大港油田十分注重设备管理队伍建设,近年来不断加大设备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定期组织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培训活动,将培训与各个重要生产工作环节相结合,全力打造一支懂原理、懂构造、懂用途、懂性能,会操作、会维护、会排除故障的高素质设备管理队伍。

第一,将培训与企业文化相结合。将企业文化融入设备管理的细节之中,推行属地目视化管理,做到有设备就有标识标志,有设备运行就有操作规程,有设备操作就有风险提示。对单机设备实行“设备管理运行牌”提示,标明设备的参数、功用、风险提示、保养要求等内容,便于员工学习掌握,做到操作安全、现场整洁、工具用具摆放定置有序,真正形成“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同时,开展了“我说我设备、人人争当讲解员”活动,让员工熟练讲解设备性能、用途、使用方法,用爱心维护设备,用精心操作设备,不断提高员工设备管理的意识和素质。

第二,将培训与生产实际相结合。持续开展设备管理知识培训,使员工及时掌握各类设备的工作原理与结构、故障判断、状态监测、油水润滑等专业知识。相继举办了电动修井机、液氮车、加热炉、地面泵、设备状态监测及润滑油等设备管理培训班,培训各级员工1000多人,设备管理人员业务素质得到稳步提升。

第三,将培训与管理创新相结合。在公司范围内开展论文竞赛活动,为各级设备管理和操作人员提供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的平台,促进员工素质进一步提升。积极参加设备管理协会组织的活动,在公司范围内推荐优秀论文参加“中国设备润滑高端论坛”,获得一等奖。同时,与天津市设备管理协会密切配合,将大港油田设备管理好的经验、论文在《天津设备管理》期刊上刊发宣传,推进区域设备管理经验的交流、学习和提升。


各部门坚持“少量优秀”原则,充分利用先进工艺技术和产品,降低设备能耗、改造旧设备,促进设备节能减排


(本刊通讯员 姜海平  李夫银  贺晓津


社长兼主编:陈雪芹

电 话:(01068515135

编辑部

电 话:(010)68054816/68054837/68054838/68054839

运营部

电 话:(010)68052048

学术稿件咨询电话:

电  话:(010)64936065

新闻投稿邮箱:

zgsbgcxw@126.com

技术文章投稿邮箱:

zgsbgc@126.com

开户行

工行北京礼士路支行

户   名

《中国设备工程》杂志社

账  号

0200 0036 0902 2100 604

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一区12号楼4门3层(100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