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智慧”运维与中国造完美对接
更新时间:2017-08-03
中国制造2025•企业在行动
——来自上海地铁维护保障有限公司的报道
上海申通地铁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申通集团”)网络运维指挥和协调中心的显示屏宽大而“动感十足”。在这个显示屏上,一刻不停地闪动着红红绿绿的信号。日均客流1000多万人次的地铁客流量的各种状况,被这个显示屏监控着。而这里,只是上海地铁维护保障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地铁维保”)利用“互联网+”进行地铁运行、维护的冰山一角。
始建于2008年4月的上海地铁维保,是申通集团下属的轨道交通设施设备专业维护保障单位,主要负责上海轨道交通所有运营线路以及22个基地段场的车辆、通号、供电、工务、物资和后勤五大主体专业的维护保障工作。该公司下辖车辆分公司、供电分公司、通号分公司、工务分公司、物资和后勤分公司5家分公司,分别担负着上海轨道交通车辆、供电、触网、通信、信号、桥隧、线路结构等专业设施设备的维护保障工作,以及物资物流和后勤保障等工作。同时,上海地铁维保受申通集团委托,管理着申通庞巴迪(上海)轨道交通车辆维修有限公司、申通北车(上海)轨道交通车辆维修有限公司、申通南车(上海)轨道交通车辆维修有限公司、上海地铁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四家合资公司。该公司通过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和资源共享,力争在轨道交通维护保障领域跻身世界一流。
承载日均客流1000多万人次的地铁,对上海地铁维保而言,是个不断升级的考验。然而,依靠信息化的不断改造升级,一个“智慧”运维的庞大信息网络,让上海市以地铁为主的城市公共交通畅通无阻。
“要让需求引导制造业转型升级。虽然地铁的国产化程度已经很高了,但我们还缺乏核心技术。在地铁设施设备维保保障过程中,我们通过智能管控,将一些数据收集起来,并及时反馈到厂家那里,以期促进地铁国产化程度及相关性能的提升。”早在上世纪末就到德国汉堡深造一年多的上海地铁维保总经理张凌翔,不仅学到了德国造的先进经验,还把它用之于上海地铁的工作实践当中。
“要让地铁的‘智慧’运维与中国制造完美对接。”张凌翔满怀期待地表示。
上海地铁维保总经理张凌翔表示,要让地铁的“智慧”运维与中国制造完美对接
用“制造+智造、制造+网络、制造+服务”理念支撑2.0模式
镜头聚焦:所有的车辆运行、信号系统、供电状况、调度等,都时刻处于申通集团网络运维指挥和协调中心的监控之中。这个指挥协调中心,担负着上海市14条地铁线路的监督协调、紧急信息发布、数据的收集、应急处置等职能。
“针对顶层管理和协调联动要求高的网络化运维新特点,我们正在推进集中式网络调度大楼(C3大楼)建设,力求充分利用资源集中优势,同步研究网络管理模式和生产组织模式的优化,推进新线提前介入和验收接管,形成对物理空间、系统设备、人员组织、信息资源的集中管理。”张凌翔告诉记者。
上海,这座特大型城市,与之匹配的轨道交通事业正在悄然发展着。在近日落幕的上海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的报告中,市委书记韩正指出,上海要加快智慧城市建设,提升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水平,促进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推动信息技术和城市发展全面深入融合,实现以大容量轨道交通为主体的公交线网服务市域全覆盖,中心城公共交通出行比重达到55%以上。据了解,上海地铁自1995年1号线开通试运营以来,已由初期的单线运营阶段逐步过渡到网络化运营初级阶段,形成了14条线路、588公里、365座车站的基本网络形态。
管理日益增长的轨道交通系统,需要一种“大智慧”。“我理解的中国制造就是‘制造+智造’、‘制造+网络’、‘制造+服务’,其实质就是提升设备维护精度,提高维保工作效能,优化维保流程,延长运行时长,最大限度满足日益增长的轨道交通需求。”张凌翔分析说,随着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迅猛发展,上海地铁维保紧跟新技术发展步伐,不断探索智能运维新模式。逐步形成了“经验型计划修”、“感知型状态修”、“专家型故障修”三结合,逐步建立起以基于在线监测和大数据分析为主的维修2.0模式。依托基础大数据,分析设施设备运行状态,完善修程修制,在原有计划修基础上,逐步形成更为合理的经验型计划修模式;依托系统运行状态在线感知能力,逐步形成感知型状态修模式;依托精准维修理念、在线监测状态数据,逐步形成专家型故障修模式。
面对地铁增加运能、延长运营时间、缩短夜间维护的叠加挑战,上海地铁维保主动应对。“依托技术手段,我们向精细化管理要时间,要效率,开展了一场与时间赛跑的精益化管理。精益管理是企业永恒主题。我们不断深化标准化建设,持续规范企业内部管理,主动对标法律、法规和上位标准,进一步适应运维新要求,精耕细作,力促企业管理再上新台阶。”张凌翔表示。
面对地铁增加运能、延长运营时间、缩短夜间维护的叠加挑战,上海地铁维保主动应对
用“1+X”、“四集中”模块编织安全保障网
镜头聚焦:两台地铁列车并行停驶后,一系列的“体检”就开始了。上海地铁维保8号线维保基地,肩负着86台C型地铁列车的维修工作。在上海维保公司,这样的维修基地共有7个。
手握一部形同手机的检测仪器,上海地铁维保车辆分公司设备管理部电气工程师傅嘉俊熟练地向记者一行,演示着细致到每一个车轮、每一个列车部件的“巡检”。
据上海地铁维保车辆分公司副总经理王生华介绍,从信息化发展的角度出发,公司建设了一套车辆智能专家支持平台,以移动点巡检系统、在线鹰眼平台检修可视化系统、受电弓在线检测系统、平轮系统等多种方式应用于运营列车设备状态监测、预警管理系统,保障车辆的安全运营。
“比如,一列8节编组的列车有128个轮子,仅凭人干,即使是加班加点,一天也检修不了几列。要在晚间三四个小时之内,完成600列数十万多个轮子检查,几乎‘难于上青天’,要想让不可能成为有可能,工程师们通过不断摸索,反复试验,设计出一套智能化扫描系统,实时解决列车轮子监测问题。原本地铁停运后,晚班才能检查的项目,如今白天也能及时发现问题,提前安排检修。又如,传统的列车检修模式,需要检修人员一手拿笔拿纸,一手还打着手电,操作极不方便。如今,借助移动网络推出的巡检系统,可以通过手机扫码的方式快速记录列车设备状态,并及时查看到之前检修中留下的状态痕迹,实现状态修,让检修列车可以阅读,可以对话。公司还利用大数据的共享资源,在信号专业中,建立了‘惠通号’MSS维护支持系统,解决了信号设备无法在线监测、分析的短板,实现了信号各子系统设备状态数据的汇总、分析和预警,完成了各线路的集中监控,进而改善了维护作业模式,减少了人力成本,提高了设备维护精准度。”王生华解释说。
记者了解到,面对日益繁重的运维生产任务,上海地铁维保提出了“安全为先,保障运营生产稳定向好”的工作目标。在强化全员安全责任教育和技能培训中,深化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落实列车、轨道、隧道等“致命风险项”的管控措施。着力提升远程监控预警功能与维护抢修数据分析能力,形成了一套规范化、常态化的服务工作机制。
“结合现有网络化运维管理经验,我们展开了超大规模网络管理模式和对策研究。利用通信技术实现的运营数据信息化,‘1+X’多指挥模块优势,加之以专家决策团队、后台管理团队的建立和完善,逐步实现‘四集中’的统一指挥模式,即线路级与网络级的调度指挥集中,多单位、多组织、多系统的应急指挥集中,支撑网络调度指挥的业务功能集中,以及专家团队的决策支撑资源集中。”张凌翔介绍说。
积极探索维保管理的转型升级,启动设施设备维保的“管办分离”改革,着力提升网络监管能力成为上海地铁维保创新管理方式的亮点之一。据张凌翔介绍,上海地铁维保不断深化“全寿命管理”理念,提升“事前”技术预警的自动化水平和“事后”分析改进的信息化能力,以技术、管理手段不断挖潜增效,探索综合运用物联网、大数据分析、在线监测等先进技术手段,实现运营即时调整、维修策略优化、安全管控提示的辅助决策功能,为路网延长运营时间创造条件,使创新成为改革发展的动力。同时在强化列车架大修计划管理中,结合路网增能计划,从列车增购、调试、车站能力提升改造,车辆基地扩建等方面入手,持续推进“补短板”项目的常态化评估机制。以运营供给作为工作导向,研究网络管理模式和生产组织模式的优化提升方案,统筹布局,不断深化运营供给侧改进。让设施设备维保工作更有韧性,更可持续,更有温度。
让“智慧”运维引导制造业转型升级
镜头聚焦:车辆、信号、供电等系统设备运行,都时刻处于上海地铁维保各专业在线监测平台的监控之中。各专业在线监测平台将与各设备供应商数据共享,分析研判设备状态,谋划设备维护和升级改造的策略,共同确保设备运行安全可靠。
张凌翔用独特的视角诠释着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内在联系。在他看来,新一轮工业革命的主要特征就是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的深度融合,以实现国家制造业创新能力的提升。在深度融合的过程中,一方面从工业自身来说,要强化工业基础能力、加强质量品牌建设、大力推动重点领域突破发展;另一方面,从工业环境来说,需要全面推行绿色制造、深入推进制造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服务型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提高制造业国际化发展水平。加快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融合发展,就是要把智能制造作为两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着力发展智能装备和智能产品,推进生产过程智能化,培育新型生产方式,全面提升企业研发、生产、管理和服务的智能化水平。
“尽管我国轨道交通的国产化程度已经很高,但核心技术仍是‘短板’,信息化、工业化与服务业如何打通?”张凌翔认为,处于同一产业链条上的车辆维保与整车生产,是有机的统一体,车辆维保中生成的大量数据,可为整车生产升级换代提供极高的参考价值。
多年的实践经验,使得张凌翔分析问题的视野及格局变得更加开阔。张凌翔认为,应让工程检测车等大型装备走向社会租赁模式,发挥装备效益最大化,尽可能地减少社会资源的浪费。上海地铁维保应主动作为,与制造业承担的社会责任更紧密地结合,让“智慧”运维产生的市场需求引导制造业转型升级。
“第一次看到‘中国制造2025三步走’战略,非常令人振奋和期待。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以全球视野和战略眼光,立足治国理政全局,提出实施制造强国战略。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提出,要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加快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应用,以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推动传统产业生产、管理和营销模式变革,让中国制造向中高端迈进。‘中国制造2025’作为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提出了九大战略任务和重点。这“九大战略任务”与当前国家发展、社会进步、人民幸福密不可分,我们必须牢牢把握制造业这一立国之本的战略地位,深入实施制造强国战略,落实好‘中国制造2025’发展愿景。”张凌翔满怀信心地说。
值得关注的是,“中国制造2025”九大战略任务中的首条就提出要提高国家制造业创新能力。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制造业创新体系。“科技创新是实施企业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核心,科技创新能力主要取决于人才。因此,创新驱动说到底是人才驱动。”张凌翔介绍说,上海地铁经历24年的快速发展,积累了大量专业型、管理型人才,但要从人才大企转变为人才强企,任务还很艰巨,需要全面提升人才素质,形成长期发展源动力。如何适应网络化运维对人才“质量”的需求,实现人才队伍从“数量增长”向“素质提升”转变,是网络化进程中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近年来,上海维保公司通过“优才班、英才班、俊才班”三才青年人才培养平台,选拔培养维护管理人才梯队。通过多元化的职业发展通道,推进“项目育才”、“岗位成才”。通过专业培训、岗位交流、轮岗锻炼等形式,拓展专业面和管理视野,促使人才迅速成长。累计选优培养青年英才207人,已有157人(占比76%)先后走上了副经理、经理助理等管理岗位,成为公司管理团队的核心输入来源。
“我们相信,随着轨道交通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在不远的将来,网络化运维可能将不仅仅局限于单一城市,将会突破地域限制,实现京津冀、江浙沪等区域性的大网络,使城市与城市间的联系进一步紧密。我们将继续强化行业内的沟通交流,充分运用信息化技术,加强跨区域的技术力量共享,对设备故障、维修策略等大数据资源进行共享,形成远程会诊、远程技术支持平台。通过发挥各自优势,相互借鉴,实现区域化的共同提升。创造更全面的‘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型合作平台。”张凌翔充满期待地表示,上海地铁维保将努力开创轨道交通运维的新局面,提高设备的可靠性及安全性,降低总体运维成本,积极探索,研究出一套适合中国轨道交通行业的标准,与同行共享研究成果。
近年来,上海维保公司通过“优才班、英才班、俊才班”三才青年人才培养平台,选拔培养维护管理人才梯队
文/晨曦 梁玲

社长兼主编:陈雪芹
电 话:(010)68515135
编辑部
电 话:(010)68054816/68054837/68054838/68054839
运营部
电 话:(010)68052048
学术稿件咨询电话:
电 话:(010)64936065
新闻投稿邮箱:
zgsbgcxw@126.com
技术文章投稿邮箱:
zgsbgc@126.com
开户行
工行北京礼士路支行
户 名
《中国设备工程》杂志社
账 号
0200 0036 0902 2100 604
地 址
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一区12号楼4门3层(100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