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黄浦江畔到碧海深蓝:“牛”•中国造(上)
更新时间:2017-08-09
中国制造2025•企业在行动
——来自上海交通建设总承包有限公司的报道
薄薄江雾,粼粼江波,群群江鸥,曙光初照的长江口,静谧绚美。
凭着对上海的美好印象,凭着对寻觅中国设备制造发展足迹的那番热情,我们关注到中交上海航道局有限公司旗下的上海交通建设总承包有限公司(由原东方疏浚工程分公司和交通建设公司合并重组),他们利用高性能装备,以“日月换新天”的底气与胆量,铆足劲为促进中国制造2025发展进程而发力,完成了一个又一个国家海上战略级工程,让天堑变通途,使滩涂成陆域,骄人的成绩为中国经济和装备制造升级更迭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令人敬佩。
有人会问:疏浚行业是做什么的?中国疏浚重装备是从何时开始逐步壮大的?发展现状如何?又将走向何方?这些问题,似乎都可以从上海交通建设总承包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交建公司)这家百年老企的发展历程中找到答案。
这一期,我们带你走进上海交建公司,聆听他们的倾谈,观看他们的成果,并同他们一起畅想未来。与我们对话的是:上海交建公司总经理周显田、设备部总经理马忠贤和机务监督长安传志。
在交流中,我们了解到该公司是一家疏浚吹填、圈围筑堤的龙头企业,业务范围还覆盖市政建设、水利水电、河湖整治、公路桥梁、地基处理、房屋建筑、混凝土预制、船舶拖带等多个领域。
大家边走边谈,在走进公司门厅时,映入我们眼帘的是错落有致摆放着的“新海虎8”、“新海豚”、“新海鲛”、“新海燕”等一批大型挖泥船模型。随后来到会议室,我们又看到荣誉墙上陈列着“上海市文明单位”、“中国交建文明单位”、“全国优秀施工企业”、“全国交通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全国工程建设创新研发小组二等奖”、“工人先锋号”等多个不同级别的奖项牌匾。
研发路上,“中国造”积攒能量、开创先河
镜头聚焦:在上海交建公司办公楼后侧的黄浦江畔,一艘“新海鹰”绞吸挖泥船安静地停泊在码头。面对这艘船,周显田颇有感触地说:“它曾经作为公司的主力战舰,立下过赫赫战功,现今停靠的暂时休整是在为下一次远航积蓄力量。”
顺着“新海鹰”这个话题,我们和周显田、马忠贤、安传志打开了话匣子,一同聊起了上海交建公司关于大型挖泥船装备的漫漫发展历程……
20世纪90年代,由于国内工业制造技术水平较国外相对落后,还不能够完全实现大型挖泥船的自主设计建造,该公司使用的大型挖泥船与关键配套设备不得不依赖进口;而国外的造船周期长、造价高,船舶核心技术也是受制于他人,基本上处于垄断状态,如果长期任其下去的话,他们付出的代价指数将会大幅增加。怎么办?经研讨,唯一的出路就是求变求新,即引进、吸收、消化再创新,并不断突破关键配套装备技术。
特别是在21世纪初,上海交建公司从荷兰成功引进当时亚洲第一、世界第三的3500m3/h绞吸式挖泥船——“新海豹”(这也是该公司引进的第一艘大型绞吸式挖泥船),又从韩国引进绞吸船——“新海鹰”之后。公司领导班子看到这两艘战舰在各大小工程中独自鳌头,绞刀所指,所向披靡;再看看与其共同施工的其他低效率船舶,差距明显拉大,立志进行自主研发大型挖泥船的雄心更是迫切,“不行!我们必须要扭转这种被动局面,作为超级大国,我们需要有属于我们自己的‘国之利器’。”
随后不久,他们就携手设计院、船厂,发挥各自多年积累的经验、成果,以适当引进国外先进设备为手段,集成再创新,攻克研制大型绞吸挖泥船中的一些关键技术和薄弱环节,促进该公司自主研发和创新建造大型挖泥船技术逐步走向成熟。最终在2005年的那一年里,一举成功地自主设计并研发建造了“航绞2001”、“新海鳄”两艘大型绞吸式挖泥船舶,它们作为第一代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绞吸式挖泥船,无论在动力配置、自动化程度等方面均开创了国内先例。
赶超途中,“中国造”厚积薄发、遍满神州
镜头聚焦:在上海交建公司小型会议室里,周显田、马忠贤和安传志面对记者,谈起公司目前装备与工程所取得的成绩时非常自信,因为,他们所拥有的“利器”已逐渐从河湖驶向深蓝,渐行渐稳……
当自主研发建造的这两艘新型挖泥船投入使用后,的确犹如两只猛虎一样为港航疏浚、围堰吹填、陆域形成等带去了非常大的帮助。但是,该公司领导一班人并没有就此满足,而是看到了国内船舶配套水平及设计能力的局限性,周显田说道:“外界如何用赞美的眼光看我们的船,那是别人的事,但我们一定要用精益求精的态度,去客观的审视我们的船舶。”他认为虽然公司在装备升级方面有了新的突破,但必须认清第一代船舶在整体性能方面,依然存在着一定瑕疵。所以,在各方面技术积累的基础上,还需进一步优化、改进和完善。
在领导班子齐心协力的主导下,该公司继续携手与相关院校和科研部门合作,通过攻克一系列疏浚装备、船舶定位装备、自动化疏浚监控系统等关键性技术,于2008年起,陆续建造了一批以“新海豚”为代表的适应性更强的3500m3/h大型绞吸式挖泥船、以“新海虎8”为代表的舱容10000m3大型耙吸式挖泥船。同时,大型疏浚系统电力驱动方式得到了推广和应用,令人更兴奋地是采用变频系统电力,不仅可以通过改变电机频率的方式调节转速和功率输出,使施工过程中操作更为灵活方便,效率更高;还可以在多变的作业工况下快捷、方便地调整各疏浚设备的功率使用情况,使各疏浚设备始终处于高效运作状态。
安传志骄傲地告诉记者:“通过进一步技术升级改造后的这些挖泥船,在我们的施工过程中真是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因为可以在多变的作业情况下快捷、方便地调整各疏浚设备的功率使用情况。此外,也使各疏浚设备始终处于高效运作状态,提高疏浚效率,让柴油机功率始终得到合理分配,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降低了能耗。”
在采访过程中,从他们的回答中可以看得出那是一种发自内心油然而生的自豪感,因为这是他们一起走过的路,也是他们在加强设备研发和管理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当然,得承认他们的自豪不仅仅是在后来在自主设计研发的技术方面,不只是单纯的在新型挖泥船其他功能上能够进一步升级,而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疏浚集成控制系统得到广泛应用,大大提升了船舶自动化程度和提高了施工效率。
到目前为止,该公司除了两艘进口船舶外,其余几十艘不同类型、不同大小的挖泥船均为国内自主研发建造。顺着已走过的航迹寻去,公司所属船舶在上海洋山港、河北曹妃甸、天津临港、厦门新机场等国家战略级工程中,都留下了辉煌的成果,施工效率之高,建设速度之快,极大程度地满足了国内外各重大工程建设的需要,在业内打响了知名度。
马忠贤对此也掩不住兴奋地心情:“今后,我们还将建造领先世界水平的更先进的挖泥船,更好地服务国家建设。想一想过去、现在和未来,一路走来,就如同一个又一个被实现的美好梦想。”
梦想启程,“中国造”风帆高扬、走向深蓝
镜头聚焦:在采访快告一段落时,我们把目光移向了窗外忙碌的黄浦江,一艘艘船舶来回穿梭驶过。这时,周显田走过来,顺着我们的目光望去,凝神说道:“随着疏浚工程的大型化和向海外市场扩张的需求,我国的疏浚行业对大型疏浚设备的需求将会越来越迫切,这其中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目前,国内已经具备自主创新大型挖泥船的研发能力,整体研制上已接近世界水平。在自动监控、辅助决策等方面的技术更是已经走进了世界先进水平的行列,特别是采用“国内设计、国内建造、部分关键设备进口”的建造技术路线,打破了少数发达国家在大型挖泥船设计、建造方面的垄断地位,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特种工程船舶制造业的发展。可是,他们却依然有一种危机感,因为他们知道,自主创新永远是公司不断发展壮大的“发动机”与“滋养源”。
由此,面对未来,周显田说:“在疏浚装备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公司更是要立足于疏浚、填筑市场,借力于中交上海航道装备工业公司,不断开发研制新装备,进一步提高公司装备实力和综合技术水平。”
周显田继续补充道:“不知你们有没有关注到,随着前段时间商务部已明确禁止限制大型挖泥船出口的消息传开,举国为之振奋。作为我们航道人,更是倍感自豪,凤凰涅槃,多年的夙愿今朝得以实现。”
铁肩担道义,作为一家以“建设国际一流疏浚企业”为使命的企业,他们不仅为国内行业的健康发展建言献策,还先后参与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行业标准(JT/T156.1~156.8)——挖泥船泥泵修理技术要求、绞吸挖泥船专用设备修理技术要求等38项交通行业以及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企业标准汇编工作。其中,拥有国家级工法5项、省部级工法25项;此外,拥有授权专利114项,发明类12项,实用新型类77项,软件著作权登记25项。
然而,作为以港航疏浚、围堰吹填为主的专业疏浚公司,在这时没有停下脚步,反而,针对船舶疏浚设备呈现大型化、多样化的特点,开始从传统的“经营管理”逐步向现代化“科学管理”进行过渡,并适时不断地优化和创新。同时,紧紧围绕中国交建“五商中交”和中交疏浚“1369”战略,以及“改革创新、转型升级”的发展方针,开始了今后的更广、更高、更深的发展规划。
采访即将结束前,周显田意犹未尽,他说他们正在积极主导全局规模大、品牌度高、市场影响深远、技术高精的工程项目,通过产业链向两头延伸,并与疏浚、围堤、吹填、地基处理紧密结合,进行上下无缝衔接,实现以围海造地为中心的全产业链业务格局。同时,依托国家“走出去”战略和中国交建、中交疏浚平台,完善海外经营布局,提升海外履约能力,不断提高海外经营指数。
“公司在海外开展的业务情况如何?都涉及到哪几个国家?”记者对周显田的话题及时进行追问。
“我们在国外的业务基本上也是涉及到用挖泥船填海造地的工程,足迹已遍布阿根廷、巴西、委内瑞拉、巴拿马、洪都拉斯、尼日利亚、安哥拉、喀麦隆、马来西亚等国家。今后,随着各个国家的战略资源需求不断扩大化,我们的业务还会走向世界各地。”周显田颇为自豪地说。
“在国内与海外业务需求量这么大的情况下,除了设备技术研发上进行不断创新之外,公司在设备的后勤保障与维护保养上具体都做了哪些工作?”记者问。
马忠贤对此回答说:“首先我们是从设备基础工作开始加强管理,对设备档案和台账资料等给予分类管理。其次就是以‘预防维修与视情维修为主、计划性维修为辅’的修理原则,根据船舶日常点检及维护保养的记录,并结合设备诊断结果,对主要设备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预防维修,并建立详细的维修履历。再次就是加强管理人员的培养,因为设备管理要与时俱进,现代化的设备管理重点在‘管’而不在‘修’。所以,一方面不断加强各级设备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培训,另一方面注重结合现代化管理理念,鼓励员工大胆尝试管理创新,借助信息化管理系统平台,助力管理水平提升,实现设备的精细化管理。”
在记者一行回到北京之后,马忠贤用手机给记者发来两张照片,欣喜地告诉记者,公司又斩获两项重量级奖项:“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工程建设质量管理小组优秀成果奖”。
通过攻克一系列疏浚装备、船舶定位装备、自动化疏浚监控系统等关键性技术,建造了以“新海虎8”为代表的大型耙吸式挖泥船
文/林铁成 梁玲

社长兼主编:陈雪芹
电 话:(010)68515135
编辑部
电 话:(010)68054816/68054837/68054838/68054839
运营部
电 话:(010)68052048
学术稿件咨询电话:
电 话:(010)64936065
新闻投稿邮箱:
zgsbgcxw@126.com
技术文章投稿邮箱:
zgsbgc@126.com
开户行
工行北京礼士路支行
户 名
《中国设备工程》杂志社
账 号
0200 0036 0902 2100 604
地 址
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一区12号楼4门3层(100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