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关注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热点关注

一目了然 一尘不染 ——来自山东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济南卷烟厂的报道

更新时间:2017-11-13


编者按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系列工作部署指引下,经中国设备管理协会审查并报主管部门国家发展改革委同意,就在 2017 年 6 月 1日,我国第一部引领各地区、各行业设备管理工作的中国设备管理协会标准《设备管理体系 要求》终于诞生了。

火热的标准化攻坚现场,正是我国设备管理工作在新时代的一个重要“图景”。 9 月20日,2017中国设备管理大会暨第十五届全国TnPM大会在山东济南召开,并提出了“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标准化战略助推大国装备升级”的大会主题。中国设备管理协会会长王金祥在大会上强调指出,要逐步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设备管理标准体系,增强中国制造业在国际上的话语权。会议还宣布了贯彻实施《设备管理体系 要求》团体标准的16家先行先试示范单位名单。这必将为全国设备管理现代化事业的发展,进一步指明前进方向。

为此,本刊从即日起刊发系列文章,从多角度关注各地区、各行业的企事业单位在标准化攻坚中承担的独特的示范作用。期待更多的设备工作者和各界人士、专家、学者,聚焦我国设备装备现代化的标准事业主题,与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和新时代发展的壮丽进程同频共振、与时俱进。


企业概况

济南卷烟厂始建于 1928 年,是烟草行业年产量超过 100 万箱的主要生产厂之一,还是全国 4家定点雪茄烟生产厂之一,具备年产 120 万箱卷烟的生产能力。“十二五”期间,累计生产卷烟532 万箱、雪茄烟 4878 万支,实现销售收入 552 亿元、税金 325 亿元,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应有贡献,曾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山东省“富民兴鲁”劳动奖状、山东省质量奖等荣誉称号。1996年,企业被评为烟草行业设备管理一级企业。自上世纪 90 年代初,济南卷烟厂完成了历史上两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易地迁建工程。每次搬迁后,企业的基础管理、技术装备和设备管理的水平都得到了飞跃发展,企业走上了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快车道。精细化管理、精益化管理迅速成为扎实推进设备管理上水平的着力点和出发点,济南卷烟厂从此跨入“国际先进、国内一流”的现代化工厂之列。济南卷烟厂作为烟草工业企业的典范,代表烟草行业参加了中国设备管理协会《设备管理体系 要求》的编写,并被推选为 16 家首批示范单位之一。
  

编辑点评:

在企业发展壮大过程中,济南卷烟厂积累了丰富的设备管理实践经验,探索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设备管理新方法,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现代化设备管理模式。

特别是济南卷烟厂不断积累提升的 “四个保证”连锁体系、“三个清洁”、“进口设备终生不大修”的维修模式、“903811”系统管理工程等设备管理经验,不仅对促进企业自身的不断发展壮大发挥了很好的保障作用,而且也在行业内引起了很大反响,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济南卷烟厂出色的设备管理经验,得益于几代济烟人的集体智慧,得益于多年的企业文化积淀,更得益于企业一把手及相关领导的高度重视。济烟人这种与时俱进、开拓进取的精神风貌,使生产效益不断增加,生产质量精益求精,也使这个近百年的烟企焕发出朝气蓬勃的生机与活力。
“一尘不染、一目了然”。记者一行在花园般的济南卷烟厂调研采访时,印象最深的,便是在这 8 个字的烘托下所呈现出的井然有序的“精益”和“智慧”。

今年 6 月 1 日,中国设备管理协会推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设备管理体系 要求》。济南卷烟厂作为烟草工业企业唯一代表,参加了《设备管理体系 要求》的编写,因其独具特色的设备管理经验,该厂被推选为 16 家首批示范单位之一。

“我们要在两年内培育 5 个国家级工匠,在精益管理的前提下,让济烟一切在线,把济烟打造成为烟草行业两化融合的标杆企业。”济南卷烟厂厂长孟庆华满怀期待地表示。

济南卷烟厂厂长孟庆华(右一)、信息中心副主任马骏(右二)、制丝车间设备主任程林峰(左二)向参观者介绍相关情况


设备精益管理:让生产车间一尘不染

镜头聚焦:运输带有“纱窗”,为了不藏灰尘,操作平台和步梯全部是镂空的……济南卷烟厂的 3 条制丝生产线、33 台套卷包设备,全部被置身于“一尘不染、一目了然”的车间里。该厂设备管理的精益程度,时常令前来参观取经的人们竖起大拇指。


据制丝车间设备主任程林峰介绍,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济南卷烟厂逐步建立完善了以检维修管理为核心,包含故障管理、备件管理、成本管理、绩效管理、智能维修等贯穿设备全生命周期的设备精益管理体系。

亮点一:“三个清洁”成为现场管理的核心内容。实践证明,全员参与的清洁维修,不仅能极大地提高设备有效作业率,而且也使设备的突发故障大大减少。

早在 1993 年,济南卷烟厂就提出了“三个清洁”概念,即:“清洁意识、清洁时间、清洁得法”。同时也认识到了“清洁”就是维修,喊出了“让最脏的地方最干净”的口号。其中,关键是“清洁得法”,即从细微末节做起,搞好设备维护,做到“无尘”。而只有做到“无尘”,才能减少设备零部件的有形磨损,降低零部件耗用,延长设备的使用年限,也才有可能实现未来的全自动化、无人化操作。

在深入实施“三个清洁”的过程中,管理人员发现,清洁的过程,也就是设备点检的过程。1995 年,该厂全面实行了设备点检制,将清洁、点检都纳入到不同的控制文件加以实施。在“清洁-清洁-再清洁”的基础上,结合“全员”的理念,对生产现场人员提出了“清洁-点检-保养-润滑”这“四位一体”的做法。“三个清洁”成为该厂设备现场管理的核心内容。

亮点二:“进口设备终生不大修”降低了维修成本。历史上,济南卷烟厂一度长期沿用设备“二年一大修,一年一中修,半年一小修”的管理模式,耗时长,成本高。而“进口设备终生不大修”的维修模式,则有效克服了上述弊端。

基于当时国产烟机设备的发展状况,上世纪,该厂设备主要依赖于进口,进口设备价值高,维护成本高,大修依赖于厂家技术人员,人员技能提升慢。经过深入调研、反复论证,该厂大胆地提出了用“总成组件维修”和“项修”等来取代原有的“大中小修”新型维修模式的构想。特别是“总成组件维修”,通过建目录、定周期、备工装、预警换、专人修、作评价等做法,使维修人员学会了用系统和全局的思维来诊断设备故障的方法,增强了维修人员故障分析处理的系统性、关联性意识,提高了维修人员对设备故障快速预判、处理的综合能力,逐步实现了“进口设备终生不大修”的维修模式。

亮点三:“死”的管“活”,把“活”的管“死”。济南卷烟厂把对设备资产的管理通俗地解释为:把“死”的管“活”,把“活”的管“死”,从而提高生产效率。

“死”的管“活”,即资产的动态化管理:对资产档案要定期评价,持续更新(包括位置变动、设备役龄更新、资产折旧更新等),赋予了资产全过程、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实时掌握资产的动态状况,使企业的设备资产保持高效运行状态。把“活”的管“死”,即资产的标准化管理:把设备日常管理业务形成标准,并通过对设备管理中的各类数据的分析、判断,辅助企业有效把握故障的规律,提高故障的预测、监控和处理的能力,减少故障率,为设备管理人员和企业管理者提供决策依据。

亮点四:注重维修经验库管理,便于查询及共享。维修经验库管理能够有效把设备管理的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便于员工查询、共享和利用。

济南卷烟厂通过两种方式建立了维修经验库。一是建立设备故障树。故障树按照故障现象、故障部位、故障原因、处理措施的故障四要素进行搭建,为维修人员提供了故障的维修标准和依据。二是建立故障经验库。对于不能用文字描述完整、说明准确的故障,采用图片、音频、3D 动画、视频等方式,建立了故障经验库。维修经验库的管理,共享了故障维修经验,提高了设备维修效率。

外, OPL 体 系, 即 One PointLession,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该体系针对班组中某一人或某几人的疑问事项,包含人、机、料、法、环等,由能够较好地解决问题、处理故障的人员来编写教材,并利用班前会进行集中讲解,从而达到信息资源的共享、经验的积累和教育效率的提高。

亮点五:用方法论补齐管理短板。济南卷烟厂应用先进的方法论去修正设备管理的不足,按照“流程清晰、作业规范、标准统一”的要求,不断优化设备管理流程,真正实现无边界的设备管理,提高了管理效率。具体做法如下:

理。SOP(StandardOperating Procedure) ,即标准作业程序,就是将某一事件的标准操作步骤和要求以统一的格式描述出来,用来指导和规范日常的工作。该厂将 SOP 与机台看板相结合,按照流程和管控的要求,制作了“开工”、“收尾”、“交接班”、“换牌”、“自检”、“首检”、“点检”、“保养”、“先进操作法”等多个标准作业程序。通过SOP 的制定,固化了作业流程,实现了生产过程的规范化,生产流程的条理化、标准化、形象化和简单化,从而提高了工作效率和防差错能力。

二是电子交接班管理。为提升企业生产管理系统的信息化水平,减少纸质交接班,记录产生的诸多问题,该厂借助设备综合管理平台的建设,通过电子交接班实现日常操作、维修的全过程管理。
针对传统的纸质交接班存在描述不一致、不能快速检索、统计分析困难、不利长期保存的弊端,济南卷烟厂通过信息化技术实现了日常维修的全过程电子化交接班管理。电子交接班以设备主数据为基础,对设备名称、子设备命名、部位名称、零部件名称、问题描述等数据进行了标准化,实现了交接班的规范化。

济南卷烟厂电子交接班还规范了操作工和维修工的工作流程。最大程度的保留设备的维护痕迹,实现了维修人员之间的经验交流和共享,同时也为数据挖掘分析和工作评价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实现了“交指标、交故障、交状态”的“交的清、接的明”的管理需求。


培育工匠精神:让设备管理为产品质量服务

  镜头聚焦:在制丝车间的一台设备周围,5 名技术人员不停地忙来忙去。这些技术人员正在车间内参与技能竞赛,通过这种竞赛方式获得的厂级优胜者,将被推荐成为济南市“五一”劳动奖章的获得者。

孟庆华厂长亲临制丝车间劳动竞技现场


手工雪茄车间


近十几年来,济南卷烟厂先后有多人勇夺行业、省、市的技能竞赛冠军。他们通过技能竞赛不但为企业赢得荣誉,也迅速成长为行业的技术领头人,在企业内营造了“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达到了培训目的。

据孟庆华介绍,为了培育新工匠,对接“大国工匠”,该厂着力打造“工匠育成基地”,力争在两年内培育 5个国家级工匠。

亮点一:“四个保证”体系环环相扣。上世纪 90年代初,济南卷烟厂为提高设备效率,降低设备故障,做好设备的检、维修,以抓好落实人员培训的措施为基础,总结形成了“四个保证”体系,促使企业形成了全员学技术、练技能的良好氛围,为培育新工匠、弘扬工匠精神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个保证”体系是指“以培训质量保证工作质量,以工作质量保证设备质量,以设备质量保证工艺质量,以工艺质量保证产品质量”。在“四个保证”中,培训是基础,工作是重点,设备是核心,工艺是关键,质量是目标,形成了环环相扣的连锁保证体系。

特别是培训体系,更是为“四个保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们通过建立培训室、撰写培训教材、创新培训模式、培养内训师、技术公开课、组织“技能竞赛”等丰富多彩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之路。

亮点二:“济南模式”成为业内标杆。济南卷烟厂不仅能“使用”国产烟机,而且“善用”国产烟机。2015 年,该厂在总结多年应用国产烟机的基础上,打造了烟草行业国产高速(超高速)设备管理的“济南模式”,成为行业国产烟机设备应用的标杆。中国烟草机械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将济南卷烟厂亲切地称为“我们的试验田”。

该厂创建的“济南模式”等做法都是对“四个保证”体系的传承和发扬。在使用国产机组方面,济南卷烟厂可谓“吃螃蟹者”。近十几年来,国产烟机设备得到迅速发展,济南卷烟厂更是责无旁贷的承担了国产烟机设备应用的重任。
  “济南模式”的主要创新点是建立“三专三定”、“特色维保”、“精益改善”的模式。从设备安装调试、日常管理、到持续创新,均形成了流程化、规范化、标准化的闭环管理模式。主要突破点是“渐进式培训”,“材料适应性研究”,“激励机制”模式的建立,突破了旧机制,打破常规,形成了科学的新体系,从人、料和法3 方面保证了设备稳定运行,尤其是设备未到、培训先行的机制,大大缩短了维修、操作人员熟悉设备的时间。


推进“两化融合”:让工厂更智慧

  镜头聚焦:在每支烟被打包之前,都要经过一台自动化的质量检测仪器,如果烟支出现包装等质量问题,这台仪器就会自动发出报警。


  “每分钟可生产 1.6 万支香烟。”孟庆华指着流畅的卷包车间的一条生产线介绍说。尽管该厂的自动化程度已极高,但孟庆华仍期待着,未来的济南卷烟厂,应被打造成为“两化融合”的标杆企业,为此,该厂无论在技能培训上,还是在相关业务的交流学习上,都在有条不紊地全力推动着。

蔡延宇创新工作室


张成鹏创新工作室


尉泽民创新工作室


李桐创新工作室


  亮点一:“903811”系统管理工程成为标志性案例。1997年5月,济南卷烟厂提出了“903811”系统管理工程,即设备有效作业率达到 90% 以上;烟叶单耗在 38 公斤 /箱以下;在生产机台或可以相对独立的生产线段上实现1 人 1 机或 1 人 1 线的操作。该管理工程以具体的数字来体现“减员、降耗、增效”的行业要求,得到了行业的认可。“903811”系统管理工程是当时行业“提质降耗”工作的重要标志性案例(郑州烟草研究院评价)。

   如今,“903811”系统管理工程提出的目标早已实现。目前,该厂设备有效作业率已达到 95% 以上,单耗在 34 公斤 / 箱以下,实现生产线段 1 人 1 机或 1 人 1 线的操作,条件成熟的区域还实现了“无人化作业”。

  亮点二:互联网技术推动两化深度融合。济南卷烟厂率先在烟草行业使用西门子 Profinet 网络形式进行了“一网到底”的网络构建,使每个设备实体之间的互联互通,形成一个神经网络体系。为实现底层设备数据与各管理平台的对接,该厂采用了数据镜像技术,实现了面向多维应用的卷烟工厂现场级数据的跨网融合。在确保数据安全的前提下,实现大规模数据的跨网通信,为设备管理提供科学决策的依据,通过不断优化设备管理业务流程,实现企业的协同制造。

  亮点三:设备智能轮保好处多。智能轮保策略自2016 年 12 月部署实施以来,取得了显著效果。据统计,2017 年上半年,卷包设备 2 小时以上的故障次数同比下降 10.20%,轮保频率下降 20.35%,备件费用下降19.11%。制丝车间的故障停机率达到了 0.15%,同比降低了 25%。

  智能轮保策略通过充分挖掘设备的数据价值,针对过修和失修弊端,采用科学模型运算,明确设备应该何时轮保、何处轮保,怎么轮保、怎么评价,通过智能策略做到精准管理,实现由经验向科学、定性,再向定量的转变。

  亮点四:争做“两化融合”标杆企业。面对两化深度融合建设和《中国制造 2025》的新战略、新部署、新要求,济南卷烟厂提出了全面打造智慧工厂,争做“两化融合”标杆企业的目标。

  智慧工厂建设的基本原则是系统思考、整体规划、由点及面、稳步推进、围绕中心、突出实效。济南卷烟厂以争创行业“两化融合”示范单位为契机,提升企业的智能化水平。紧紧把握智能制造、敏捷制造这两个重点,基于智能维、制造维、管理维的三个维度,从创新发展、快速响应、远程运维、协同制造、精益管理方面,全面推动智能制造和智慧工厂建设,打造企业的智能制造能力和敏捷制造能力 , 促进企业转型升级。



社长兼主编:陈雪芹

电 话:(01068515135

编辑部

电 话:(010)68054816/68054837/68054838/68054839

运营部

电 话:(010)68052048

学术稿件咨询电话:

电  话:(010)64936065

新闻投稿邮箱:

zgsbgcxw@126.com

技术文章投稿邮箱:

zgsbgc@126.com

开户行

工行北京礼士路支行

户   名

《中国设备工程》杂志社

账  号

0200 0036 0902 2100 604

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一区12号楼4门3层(100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