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关注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热点关注

他们在2021世界机器人大会上都说了什么

更新时间:2021-09-14

9月11~12日,2021世界机器人大会迎来2天的线下主论坛,在“领航峰会”和“未来峰会”上,产、学、研等各领域大咖齐聚首,群星璀璨,共话巅峰,探讨并预测机器人的未来发展。

那么,大咖们具体都说了些什么呢?让我们来一睹为快——

「大咖论道」他们在2021世界机器人大会上都说了什么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耀南

机器人是最有活力、最有潜力,未来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的引擎。劳动力的短缺迫使我们制造业在转型升级的情况下加速了对机器人产业的推动,今天机器人不仅在高端制造装备,也在重大工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无论是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还是特种机器人,不管机器人怎么复杂,就是四个核心关键技术:机器人的本体结构,机器人的感知系统,机器人的决策规划、调度与控制,机器人的执行。机器人技术涵盖了多学科交叉,从专业的角度来说,机器人就是一个典型的闭环控制系统。未来的机器人一定是朝着自主化、鲁棒性更强、融合性更好、多机协作的方向发展,是能够智能化、自主化、网络化的控制系统。

「大咖论道」他们在2021世界机器人大会上都说了什么

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主席、中国电子学会副理事长龚克

工业革命是拓展人类的体力,信息革命则是增强人类的脑力。实际上要求类人的人工智能形成一个研究发育机理,包括研究对意图的理解和行为决策能力,就是让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相向而行,共同支撑我们的智能制造,实现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

传统的人工智能技术是做问题求解、定理证明、模式识别,就是专家智能、人机博弈,是在一个非行为空间起作用,也有确定性的因素和规则下的推理,现在我们正在突破。新一代人工智能有几个关键技术,大数据智能、群体智能、人机混合智能、自主无人智能、跨媒体智能。在新一代人工智能的理论、方法、器件的基础上,五大技术都在向前发展,加上智能基础设施建设、人才、法律、政策标准,我们正在构建一个智能社会。

「大咖论道」他们在2021世界机器人大会上都说了什么

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张钹

人工智能不是用机器模拟人类的智能,而是用机器来模拟人类的智能行为。机器人做的是机器,人工智能做的是智能体,就是用Agent来描述它,而不是智能机器,为什么?因为人工智能不光要做机器,还要做软件、做器件,包括智能芯片,所以用智能体概括人工智能,这一点是和机器人有所区别的。

机器人和人工智能有很多重叠的地方,但我觉得机器人更要面向任务、面向应用。我想给大家传达的是,机器人往前发展的时候,人工智能会在某个地方和你有交集,我们可以和人工智能共同合作研究,做到这一点。

「大咖论道」他们在2021世界机器人大会上都说了什么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神经所创任所长、中国脑机化的主要发起人蒲慕明

我们很希望未来机器人就是基于类脑研究获得的智能体,能够应用在服务人类的机器人系统,这些系统的研发必须基于我们对大脑智能的理解和智能的环路基础,然后在此基础上研究人工智能的各种软硬件。目前我们正在研发类似大脑的人工智能,或者类似人脑机器学习的算法,其实关键就是怎样能够通过网络的使用学习改变其结构和功能,就是学习大脑是怎么变的,然后在人工网络能够实现,这是类脑人工智能的关键。类脑研究并不是模拟大脑,我们要思考的是这些概念怎么应用到人工智能,而不是要模拟整个大脑连接是怎么造成的,目前来讲是做不到的。

「大咖论道」他们在2021世界机器人大会上都说了什么

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陈善广

人因工程不仅是与飞船飞机这种大国重器相关,也和每个人的生活相关,这是人因的价值和使命,让我们的产品做到更适宜人,为人服务。所有的设计都会打上人的烙印,但现实中这是一个矛盾,因为设计师经常把自己想成用户,用户又非常难以理解设计师的苦恼和约束限制,所以人因工程将会架起比较合理的沟通和方法学的桥梁,这一点还是非常有意义的。

「大咖论道」他们在2021世界机器人大会上都说了什么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副校长石光明

工业4.0时代最多的就是智能机器人的协同操作,因为我们面临着大量的个性化的生产的模式,要求机器人具有很好的智能性,适应多品种的生产模式。多智能体之间的相互协同操作是非常重要的,包括机和机之间的操作,人和人之间的操作,最主要的就是要形成一个很好的操作策略。协同操作的过程中最离不开的就是信息交流,有了信息的交流才能协同。我们的工业期望是传递信息和理解信息都要达到低延迟,这样才能为后面的协同策略、协同工作做好准备。机器的表达方式和人的表达方式是不一样的,我们能不能在表达信息的时候直接从比特,或者用语义的方式去传递,也许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式。

「大咖论道」他们在2021世界机器人大会上都说了什么

苏州大学特聘教授、苏州大学机电学院院长、哈尔滨工业大学机器人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孙立宁

机器人智能化是我们一直在追求的目标。未来五年的发展重点是在数字化方面,脑机接口进入机器人领域,通过网络化达到互联,无论是服务机器人还是工业,都能很好地实现人工智能技术与机器人技术结合,使其更为便捷、更为方便,达到低成本,真正实现交叉应用。机器人技术的发展从工科内部结合,更重要的是和生命科学、纳米科学、材料科学的结合,可以产生很多原创性的研究,进而与当前的人工智能技术、互联网技术和大数据技术结合,使机器人不断地向高性能、智能化方向发展。

「大咖论道」他们在2021世界机器人大会上都说了什么

清华大学教授孙富春

目前在移动平台上,包括地面移动的车、空间飞行器上的装备,多个器件操作是重要的发展趋势。飞行操作平台和移动操作平台相结合能够解决很多问题,把机械手的操作能力和平台大空间的移动结合起来,实现远距离大场景下的作业过程,小到医院里的手术机器人,大到农业山区采摘机器人,这些是未来很重要的发展趋势。

我们谈到的认知体就是一个脑袋的问题,实际上很多情况下是一个平台加上多个臂,那么这种结构就显得非常重要,多认知体的协同是未来理论非常重要的工作,如何在动态场景下实现机器工作的协同。比如美国做的有人机和无人机的协同,再就是在云端环境下如何实现分布式的操作和感知,如何在框架实现知识和数据的有机结合。

「大咖论道」他们在2021世界机器人大会上都说了什么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王田苗

我们是制造的大国和强国,工业机器人、3D打印、新能源车、航空航天都掌握领先技术,这样才能支撑我们成为制造强国。机器人产业还有不少洼地和金矿,包括很多一体化的空间,所以总体来说机器人还是以硬科技为主。

「大咖论道」他们在2021世界机器人大会上都说了什么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模式识别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陶建华

人机共融的时代,应该说更面向未来,这也是大家对它的美好憧憬。其实我国在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下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工业4.0规划,包括欧美和日本针对未来的很多规划中都可以看到,人和机器如何更有效地发展、如何有效地协作和共融,可以看到很多这方面的影子。很多都是原来我们想像的完全不可能的事情,未来很多事情都很难预料。虽然我们的技术在可预见的将来,逼近人类能力方面其实还是比较难做到的,至少从技术发展的角度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但我们有足够的时间思考和应对这些问题。

「大咖论道」他们在2021世界机器人大会上都说了什么

清华大学教授史元春

现在我们已经进入了人机共生的环境,当然也有它的阶段性。人机交互英文叫做HCI,H和C是Human和Computer,I可以有三个解读:一个是Interface,就是人机之间的接口怎样更适合人;另一个是和近些年迅猛发展的智能技术关联很紧,叫做Interaction,更多的是要人利用机器完成的任务,所以对整个人所处的任务有一个比较有情境的理解,然后才能更迅速地达成人完成任务的目的;I还可以是Intelligence,就是人的智能和机器的智能如何协作,共同解决更复杂的问题,可能更加面向未来一点。人机交互本身也是学科交叉的,在共融和共生的时代,很多新的挑战都不是一些增量性的问题,学科交叉创新更需要很坚实的理论基础支撑。


北京理工大学教授王涌天

无论是人机共融还是人机共存,确实是一个发展趋势。今后的人机共存、共生或者共融可能是随着人工智能的进一步发展,所以今后的人机共生或者交互的过程中,可能人会成为双方之间的瓶颈,而不是机器。随着现在高性能计算、人工智能和互联网的进一步发展,人的反应速度、知识的宽度和广度都没有办法和机器人相比,会成为人机交互的一个瓶颈。增强现实就是帮助人更好地认识这个世界,或者更好地跟今后的智能机器人进行交互,增强现实可能是今后终极的人机交互界面或者人机交互手段,也是今后重要的发展趋势。


国防科技大学教授周宗潭

人和机各有各的优点和缺点,最后就会形成互补性。人机共融一定程度上就是脑和机的共融,脑机接口是实现人机共融的方式。按照现在的哲学观点,人的价值判断有道德伦理判断甚至审美判断。目前机器功能再强,计算速度再快,应该还没有形成这种能力,这是人特有的能力,也是机器不能替代的。所以从必要性的观点来说,真正涉及到这些问题的领域,人和机器就必须混合性来做,可以是人机协作,也可以是人机增强,人可以增强机器,机器也可以增强人,就是从人机共融的概念来看可以提出人机混合智能的观点,一定程度上也是克服当前机器智能没有发展到完全可以替代人脑的地步。

「大咖论道」他们在2021世界机器人大会上都说了什么

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总裁曲道奎

机器人正在从单元到智能系统方向发展。过去我们都是独立的工作单元,现在开始进入大的系统,机器人也由过去在笼子里作业的系统往人机共融的方向发展,所以这是协作机器人出现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契机。近几年,协作机器人的发展势头越来越猛,按照FRR对未来趋势的判断,协作机器人可能会在新一代机器人领域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AI、Cloud、Big Data让机器人处于颠覆式的阶段,除了Robot还有S-Bot和H-Bot。中国具有全球最大的市场,这是我们发展第二产业最大的信心,我国政府支撑全球机器人产业发展,我们肯定会有很好的市场环境,我们要从过去的战略跟随到未来的战略进攻,未来很多产品技术要实现并跑甚至超跑。

「大咖论道」他们在2021世界机器人大会上都说了什么

小米集团副总裁崔宝秋

小米从创立的第一天,雷总就把它定义为一个“铁人三项”公司:硬件产品、互联网和新零售,我们想用互联网的模式做实体经济。中国在AI领域有很多优势,其中一个就是智能场景创新的优势。智能车载创新是中国智能家居企业的一个优势,这里代表了几乎所有的技术。包括机器人的技术,也是一个集大成者,覆盖领域非常的广,不管是智能家居还是AIoT代表技术就是计算机、人工智能、软件、硬件芯片和操作系统。

相信在今天的大好形势下,只要我们专注于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在开源开放、安全和隐私保护上做到极致,就可以真正把小米的使命早日实现。我们的使命就是让全球每个人都能够享受科技带来的美好生活。

「大咖论道」他们在2021世界机器人大会上都说了什么

哈工大机器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执行总裁王洪波

机器人产业界更多关注的是产业链的中游和下游,主要集中在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以及系统集成、销售以及售后,随着机器人产业链的发展,上游的部分现在也融入了越来越多的内容。整个趋势来看,机器人产业会迎来更多的可能性:创新融合形成发展合力,政策越来越趋向于多样化,营销越来越趋向于社群化,技术越来越趋向于平台化,市场越来越趋向于全球化。机器人这个维度,我们遇到的贸易冲突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多,创新越来越趋向于融合化,越来越多地创新资源在帮助机器人产业发展。

「大咖论道」他们在2021世界机器人大会上都说了什么

京东物流X研究部特种机器人部总负责人姚秀军

目前我们正处于这样的时代,就是人机时代。未来整个体系发展会形成三脑三体的概念体系,所谓三体是指生命体、机械体以及数字体,无论是算力还是场景的应用,终究要回归到三脑体系:首先是端脑的能力,就是边缘计算,其次是云脑的能力,真正大量的算力和核心计算能力可能会放到云脑上去,同时会有一些新技术。我坚信未来的五到十年量子计算一定会得到大规模的应用,尤其是云脑这一层,更多的是量子计算加上电子计算,就是现在常规计算的,形成一种混合计算的方式,因为量子计算不适合应用在所有场景,有些场景未来五到十年一定是可以的,基于这种发展特点和自身特性,会在云脑发挥能力,我们人脑也会参与整个过程。

「大咖论道」他们在2021世界机器人大会上都说了什么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刘力

作为机器人大会永久会址所在地,经开区致力于深化产业集聚和科技成果转化,区域创新创业氛围日益活跃,逐步形成了以机器人、智能装备、航空航天为主导的高端产业发展格局。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孕育兴起下的产业深度融合机遇,经开区将通过营造开放包容的合作环境,以智能制造来引领产业转型升级,不断引爆新的增长点:一是链接上下游的应用场景,打造智能装备产业生态。二是汇聚高端创新资源,推动智能制造集成创新。三是建立全方位的服务机制,为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撑。

面对机器人产业蓬勃发展的新形势,北京经开区将持续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新环境,持续推进机器人科技及其产品更好地为推动发展、造福人民服务,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做出更大的贡献。


(李琪)


社长兼主编:陈雪芹

电 话:(01068515135

编辑部

电 话:(010)68054816/68054837/68054838/68054839

运营部

电 话:(010)68052048

学术稿件咨询电话:

电  话:(010)64936065

新闻投稿邮箱:

zgsbgcxw@126.com

技术文章投稿邮箱:

zgsbgc@126.com

开户行

工行北京礼士路支行

户   名

《中国设备工程》杂志社

账  号

0200 0036 0902 2100 604

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一区12号楼4门3层(100045)